新竹市佔地面積104.0964平方公里,人口數約43萬餘人,市中心經緯度為東經120度56分54秒,北緯24度47分02秒,海岸線長度為17公里,共有120個村里。   新竹市建城歷史,於雍正11年(1733)始准植竹為城,後興建土城以防海盜,於道光6年(1826),則由開台進士鄭用錫為首的竹塹士紳呈請興建石磚城,道光9年(1829)完工,始擁有完整的城廓規模。到明治後期,相繼拆除城牆,1905年實施「市區改正」後,僅保留東門。   民國39年10月25日,臺灣省政府依據《台灣省地方自治實施綱要》,調整全省行政區域,改設21縣巿。原大新竹縣分設桃園、新竹、苗栗三縣,新竹地方乃將原省轄新竹市併原新竹縣轄關西、新埔兩鎮、湖口、紅毛、竹北、橫山、芎林、北埔、峨眉等七鄉及尖石、五峰兩山地鄉等合併成立為新竹縣,縣治設於新竹巿。   民國40年12月1日,將原東、西、南、北等四區合併成立縣轄巿,新竹巿公所址置於中正路原東區區公所,44年夏遷入林森路原縣立中學(舊孔廟)辦公。民國71年6月奉總統71年6月10日(七一)臺統(一)義字第三四四一號代電,准予自71年7月1日起將原屬新竹縣之香山鄉併入縣轄新竹巿改制升格為省轄巿,省轄巿新竹巿政府於71年7月1日正式成立。民國79年11月1日新竹市下設東、北、香山等三個區公所,正式分區治事。   新竹因為冬季季風強盛,為全省之冠,所以有「風城」之稱,因新竹的沖積平原由東南向西北呈「喇叭狀」開敞,無論東北季風或西南季風一進入本市,風勢即受約束而增強。例如東北季風到此也略轉為北風,加上地形的關係,就像一股「穿堂風」一樣貫入新竹。新竹沿海一帶冬季季風甚強,風害甚烈,民間早就有「新竹風、基隆雨」的諺語。